项目介绍
位于梧州市藤县的中和陶瓷产业园,依托当地丰富的高岭土资源,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建筑陶瓷的园区之一。目前,陶瓷产业园区已建成面积超18000亩,共有46家企业签约入驻,已投产企业26家,共建成建筑陶瓷生产线51组,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
近年来,面对家居建材市场的机遇挑战,当地陶瓷企业积极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闯出一条全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一线采访
驶入位于梧州市藤县的中和陶瓷产业园,笔直宽阔的道路延伸向前,恢宏大气的中和国际陶瓷交易中心矗立在路旁。园区内,数十家陶瓷企业在此落地生根,鱼贯而行的货车满载优质瓷砖,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内外市场。
“藤县的陶瓷窑火,已‘生生不息’千年了。”藤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黎志才告诉记者,藤县拥有储量丰富的高岭土资源,早在宋元时期,藤县中和窑出产的青白瓷便已享誉丝绸之路,成为东南亚皇家贵族的藏品。
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景象。藤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2009年,藤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规划打造这座3.5万亩的高标准陶瓷产业园,吸引大批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陶瓷企业入驻。与千年前的瓷窑不同,如今的藤县陶瓷产业正大步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走出一条全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3月16日,广西新舵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耳畔环绕着机械设备的轰鸣声,一块块洁白似玉的瓷砖在蒸腾热气的流水线上滚动向前,全线已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广西新舵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块块洁白似玉的瓷砖正在全自动生产中。记者 刘俊聪 摄
“2022年,我们投入1.2亿元对设备和技术进行升级,革新打造‘数字化车间’。” 新舵陶瓷总经理杨根铨指着不远处崭新的智能化宽体窑炉说道,“这些智能设备能精准控制陶瓷生产的每一处细节,不仅有效提升产能,同时节省25%以上的生产能耗。”
作为产业园区内最早入驻的企业家之一,杨根铨见证了藤县陶瓷产业的一步步向新蜕变。“早年,受困于落后的设备和粗放式生产,藤县陶瓷产品长期徘徊于低端市场,但现在完全不同了!”他说。
成片光伏发电板覆盖的厂房屋顶、机械手飞舞的瓷砖包装车间、智能化调配的仓储系统......在梧州市园区办和藤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引导支持下,藤县众多陶瓷生产企业纷纷拥抱数智化,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南国新陶都”的名声在海内外打响。
广西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智能机械手正在打包陶瓷产品。记者 刘俊聪 摄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藤县陶瓷产业产值连续突破百亿元;2024年藤县陶瓷砖年产能达4.22亿平方米,陶瓷砖产能规模已跃居全国县域产区的第五位、全区第一,陶瓷砖产能占全区47%。藤县也是过去十年间发展最稳健的建陶主产区。
但伴随机遇而来的,往往还有挑战。“家居建材市场火爆时,瓷砖产品几乎不愁销路。”广西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晓春坦言,“但随着市场需求趋于饱和、行业加速洗牌,藤县陶瓷也在持续寻找破局之路。”
步入欧神诺陶瓷明亮的企业展厅,数十种不同纹饰、色调风格的高端瓷砖映入眼帘,在展灯的衬托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殷晓春介绍,该企业瞄准高端瓷砖市场,不断投入创新研发资源,提升藤县瓷砖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除了美观作用,我们也在发掘瓷砖的多功能性,如研发纳米抗菌瓷砖、负离子瓷砖等,均获不错的市场反响,去年企业产值达11.85亿元。”他表示。
广西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韦广宁 摄
依托数智化生产和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力,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持续迸发蓬勃生机。目前,园区内企业获得国家专利100多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90多项。陶瓷产品涵盖仿古砖、抛釉砖、内外墙砖、中板、发泡陶瓷等,市场辐射至东南亚各国。
黎志才表示,园区正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通力合作,开展产业链关键环节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藤县陶瓷产业链向高价值端延伸。
藤县中和陶瓷产业园的蜕变,是广西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自治区园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广西上百个产业园区正以实干创新的精神,在打造重点优势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链等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实干者说
广西新舵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根铨: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是藤县陶瓷产业壮大的必由之路。未来,我们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研判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研发。
广西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晓春:
我们将持续发力陶瓷高端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提升藤县陶瓷产业集群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藤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黎志才:
我们将继续推进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水平,引进电子陶瓷、特种陶瓷等高附加值的产业,向打造200亿陶瓷产业目标奋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