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小微产业园内一家电子公司车间,工人计件赶工比业绩。
2月23日,博白县玉商回归城西客运站小微产业园,车间内缝纫机针脚如飞,工人们熟练地裁剪、缝制,一摞摞卫衣成品整齐码放,等待交货。
下班时间一到,李如娟关闭缝纫机电源,骑上电动自行车径直回家。“回家煮饭做菜的时间还充裕。”想到这,她心头涌动一股暖流。
“在家门口上班就是好,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有5000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踏实。”李如娟对记者说。
近年来,博白县以玉林市玉商玉工回归为契机,盘活乡镇闲置土地,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小微产业园集群。在博白镇、凤山镇、亚山镇等镇,一批小微产业园纷纷涌现,成为玉商返乡创业的热土。
博白镇新仲村小微产业园地处县城西郊,目前引进了5家企业,完成投资7500万元,预计达产满产后,年产值可达2800万元,带动200多人就业。
“我们原先在广东东莞发展,现在转移回到家乡,没想到家乡创业环境这么好。”博白县天星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庞桂说。该公司的生产机械设备完善,主要生产针织羊毛衫,年产量可达200万件,产品主要销往欧洲。采访中,庞桂对当地小微产业园及其服务模式称赞有加。一是小微园为小微企业入园“量身订制”,不像入驻大园区门槛那么高;二是小微产业园分布广,用工主要来自附近,人力成本更具优势。
在城西客运站小微产业园,玉博健康食品(广西)有限公司员工“朝八晚五”上班,午间有1个小时休息。“就是为了能让员工兼顾接送小孩、照顾家庭。”公司总经理周远斌说,当前员工月薪4000—5000元。
“打造玉商回归小微产业园,是博白县在推进玉商回归中,根据县、镇、村三级土地利用现状,因地制宜,利用闲置土地(厂房)进行招商引资,破解项目发展供地难的瓶颈问题。”博白县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文涛说。
小微产业园虽小,但服务俱全。该村联合县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园区化管理、服务思维,成立小微产业园管理机构,提供用地、水电、用工、政策落地等全方位服务,让企业在入园办厂能“轻装快跑”。
在2025年新春恳谈会上,博白镇与宏辉电子、烽腾饰品等企业签约3个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涵盖纺织、电子制造等产业。镇长王毅表示:“我们不仅招引企业,更注重产业链培育,让小微产业园成为县域经济的‘毛细血管’。”
博白县巧用闲置资源打造小微产业园,以“小微”力量汇聚成玉商回归高质量发展的巨大能量。目前,全县已打造5个小微产业园,共入驻企业47家,累计完成投资约1.7亿元,预计达产满产后年产值将近3亿元,可带动当地1.48万人就业。
一面是平台创新,一面是模式创新。博白县深挖传统产业潜力,将“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的金字招牌转化为就业优势。在博白县凰图工艺品公司,总经理黄连将推行“公司+订单+庭院”模式,将编织车间“搬”进农家小院。900多户农户利用农闲编织工艺品,人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一根藤条编织幸福,指尖经济让留守妇女、老人老有所为、弱有所扶。”她说。
与此同时,城南产业园通过“就业直通车”输送1500多人次入企选岗,龙潭产业园依托千亿级产业集群,带动1.1万人稳定就业。2024年,该县新增城镇就业7172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3万人,灵活就业超50万人。
服务创新暖民心,人才“归巢”添动能。为精准对接供需,博白县创新推出“人才夜市”“就业集市”,企业招工负责人化身“夜市摊主”,在江滨公园等人流密集处摆摊揽才。2025年“新春就业集市”连续7天开市,60多家企业提供2000多个岗位,吸引返乡玉工、高校毕业生驻足咨询。此外,政府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定制信贷产品,为玉商提供“回归礼包”。
为提升全县公共就业服务质效,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博白县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镇村及园区就业服务站建设。目前,这些就业服务站等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从“伯劳东飞”到“玉燕归巢”,博白小微产业园正以乡情为纽带、以产业为基石,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截至2024年底,全县玉商回归项目136个,带动1.25万名玉工返乡。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蒙进煌 通讯员 唐静 文/图)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