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 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要闻动态

“承”势创新 “接”力发展——崇左大新一案例入选全国产业转移典型案例的背后

2025-02-28 15:38     来源: 广西云-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产业园内一企业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生产精密电子器件。

工作人员正操作控制仪器实时跟踪生产进度。

近日,工信部公布全国产业转移合作典型模式案例。崇左市大新县新材料智造产业园脱颖而出,其《创新模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共筑边境特色智造产业园》的实践成果引人注目。大新成为广西唯一、西南边境地区唯一入选全国区间产业转移合作案例的县份。

曾经,大新以传统农业为主。如今,企业遍地开花,初步形成了新兴科技产业集群。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智慧?近日,记者走进大新,探访其背后缘由。

政企共舞:激活“智造加速度”

晨曦初露,薄雾如纱。从大新县城区繁华商圈向东驱车不过一盏茶光景,跃入眼帘的是大新县新材料智造产业园,园区正以破竹之势舒展筋骨。

工地现场宛若跃动的五线谱:巨型机械臂划出铿锵有力的弧线,运输车列队进进出出,头戴安全盔的工人们在钢架间有序作业。转至生产车间,则是另一派繁忙景象:智能机械臂在透明隔离舱内精准舞动,精密仪器表盘规律闪烁着翡翠色荧光,流水线终端新产品源源不断下线。

“复工率超100%,这在以前不敢想!”大新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林龙俊指着繁忙的园区说。该产业园从破土到开园仅用一年,创下“大新速度”。

近年来,传统园区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在复杂产业需求面前,弊端渐显。对此,大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心探索新路。

破局始于机制革新。大新县打破政府包办模式,引入深圳市中鑫泰公司实施“EPC+O”创新模式——设计、施工、招商、运营全链条打包。

“我们与中鑫泰公司合作,由他们承担建设管理招商工作,建立了三大合作机制。”林龙俊介绍。这三大机制包括精准专业招商、后续长期管理、建设风险共担。

这种强强联合的方式,不仅有效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更极大地提高了园区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在运营机制上,产业园注重产业生态的构建,不再只求企业入驻,而是打造完整产业链,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同时,园区管委会和县投资促进局根据新材料智造产业园的产业布局,围绕重点产业开展精准招商。自2022年起,中鑫泰公司加强与深圳、东莞、惠州、江门等地协作,为大新选推50多个优质项目企业。经过洽谈,众多东部优质企业落户大新,注册成立新公司,投资达68亿元。

创新机制为大新承接产业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政企共舞的新生态在边境焕发生机。

打破常规:先招商再量身定制厂房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大新县深知,要吸引企业入驻并发展壮大,必须打造一流的产业发展平台。

“过去招商是拼土地、拼政策,现在要拼服务、拼生态。”林龙俊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园区近几年的规划图:从2015年“零工业用地”的空白,到2022年标准厂房林立的传统园区,再到2025年立体化呈现的“智慧园区”模型,图纸的演变印证着发展思维的升级。

面对东部产业转移浪潮,大新县2019年积极探索建立园区厂房建设合作机制,大胆提出“先引凤后筑巢”的建设模式。

大新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国纯介绍,该县针对标准厂房建设,改变先建厂房后招商的传统做法,根据落户企业需求设计和建设厂房,包括电子无尘车间装修,确保所建厂房车间贴合企业需求,避免出现厂房闲置现象。

这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的模式很快显现成效。广西合利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大新县新材料智造产业园的企业,该公司负责人戴庆辉算过一笔账:“园区按我们需求建设标准厂房、装修车间等关键工作,并全力配合招聘员工,我公司从签订投资协议到投产并上规入统仅用了8个月时间。”

据了解,目前,大新县新材料智造产业园一期生产厂房23栋已经基本建成,交付企业19栋,实现12家东部转移企业“拎机投产”。

在二期建设现场,林龙俊督促工人为企业的2万平方米厂房赶工。“这两栋厂房的主体建筑建设很快完工,建设速度得再加快才行,一旦实现全部交付,我们产业园的产值将是成倍的增长。”对未来,林龙俊语气中满是期待。

蝶变跃升:边境崛起科技新兴产业

来自东部优质企业的广西冠成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走进该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设备。这家企业入驻大新县新材料智造产业园后,借助当地的政策扶持和高标准的厂房,迅速扩大生产规模。

“在产业园区,我们企业实现原料到成品全链条生产,成本直降不少。”该公司总经理何朝云展示创新成果。

在创新模式的强力驱动下,大新县新材料智造产业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效斐然。大批东部优质电子企业纷至沓来,在这里落地开花,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电子(信息)加工产业集群。

来自深圳、江门等地企业在大新注册成立新公司,广西合利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瑞和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西西里电梯有限公司、广西睿智新材料有限公司等14家重点企业落户大新县新材料智造产业园,6家企业列入广西“双新”项目。

“转移不是简单复制,而是价值再造。”林龙俊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传统加工企业占比从2019年的83.56%降至2024年的61.49%;智能装备、电子设备等新兴产业三年增长100%。落户产业园的企业全部投产之后,今年产值预计超10亿元。

随着产业集聚效应的不断放大,大新县新材料智造产业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它不仅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截至目前,产业园累计吸纳就业人数突破1000人,许多曾经外出打工的本地人纷纷返乡,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致富梦。

“入选‘国家队’是肯定,更是新起点。”大新县委书记施展表示,未来将深化机制创新,建成面向东盟的智能制造示范高地,为边疆产业转移探索可复制路径。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管林华  大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桂花 文/图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