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潮集团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正在自动筛选竹签。

广陆数测的工人正在摆放工件,待设备自动加工。(本文图片均由记者黄海健/摄)
10月26日,走进桂林高铁经济产业园,桂林广陆数字测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陆数测”)的智能车间内,只见80余台高精度设备与机器人正以全自动化生产模式全负荷运行。数公里外,桂林唐潮家居用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潮集团”)的智能仓储中心里,3台AGV机器人沿预设路径轻盈穿梭,精准完成分拣、搬运与堆垛任务。这一个个场景,正是灵川县以“园中园”模式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灵川县依托西南中南综合交通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智慧产业园孵化中心、香港电子科技园、光达云创谷等一批“园中园”产业载体,以产业集群、智数赋能、创新生态为三大核心驱动力,积极培育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向高质量迈进。
筑巢引凤夯实产业基础
“从装车到上高速只要两三分钟,路程缩短了一大半!”在桂林高铁经济产业园,广陆数测首席技术工程师蒋桂平指着公司外面的福利路延长线,算起了“时效账”。这条公路的延伸,正是灵川县以“硬件+软件”双轮驱动完善产业配套、推动集群发展的生动缩影。
走进园区核心区,5G基站信号满格,光纤网络沿着标准化厂房全面覆盖。“我们累计投入12亿元完善硬件,就是要让企业‘落地即提速’。”园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县已建成5G基站1024个,实现核心区域及重点企业周边光纤网络100%覆盖;加速推进长隆路、西站西路、福利路延长线等15条路网工程,构建起“五横四纵”交通网络,园区核心区企业货物运输至桂林西物流中心仅需8分钟、至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仅需30分钟,高效物流格局让产业链“动”起来。
硬件够“硬”,软件更要优。在园区“天翼云服务站”,中国电信工程师正为企业调试数字化监测系统。作为桂林市首个园区专属云服务平台,该服务站已为5家企业量身定制“上云用数赋智”方案,其中3家企业共拿到240万元数字化改造资金支持。“以前做报表靠人工、搬货运货也靠人工,现在云端实时监测生产数据,机器人负责搬运,效率提高了,成本也降了。”唐潮集团总经理助理范汝科感慨道。
随着产业要素不断集聚,一幅集群发展的图景正徐徐展开。在装备制造产业园,广陆数测、中昊力创等20余家规上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数字测量仪器、橡胶裁断机等产品闪耀着“专精特新”的光芒。不远处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中,泰捷电子首年投产产值即突破2亿元;智慧产业园、宝鸿孵化中心内,145家企业深度融入“芯片设计—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产业链,成为关键环节的重要力量。
“产业集群的壮大离不开基础设施支撑,而完善的路网、优质的服务,为企业发展打通了‘血脉’、注入了活力。”灵川县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灵川园区规上工业企业达87家,其中四大主导产业规上企业占比达82%,一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迈向高端
广陆数测的自动化车间,机械臂精准抓取物料,检测机器人自动校准参数,控制台前仅有少数工人值守。整个车间静谧而高效,与传统制造业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过去生产依赖老师傅的经验,产品质量稳定性难以保障。如今工人只需放置原料,后续加工、检测到入库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夜间更可实现‘黑灯工厂’式的无人自主生产。”蒋桂平介绍,为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研发绝对位置测量容栅位移测量方法,如今,形似小型机器人的检测设备可自动抓取产品并完成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质量管理系统,实现测量全流程自动化闭环。
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带来产能与市场的双重跃升。“公司建成的国内首条高端数显量具智能生产线,月产量超10万套,产品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蒋桂平说。
智能升级的浪潮同样席卷灵川传统制造业。在唐潮集团的仓储区,三台搬运机器人沿规划路线平稳移动,自动进出电梯并将货物精准送达指定区域,全程无需人工干预。“以前每天搬运1000多件货物,需要两名工人来回奔波。现在有机器人代劳,工作轻松了,工资还涨到了5000多元。”仓管员唐金妹笑着说。
在唐潮集团的产品筛选车间,全自动设备正以每秒数件的速度分拣竹签与筷子,瑕疵品被精准识别剔除。“以往人工筛选每小时最多完成2箱,如今机器处理能力达每小时10箱,效率提升5倍,物流成本也下降了70%。”范汝科介绍,依托自主研发的“竹制品表面缺陷AI检测算法”与“湿巾多模态缺陷识别模型”,产品合格率已提升至99.2%。今年1—9月,公司出口总额达7000万元,产品畅销日、韩等56个国家和地区。
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灵川县制造业“智”造动能持续增强。截至目前,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48家,培育了一批自治区级智能工厂示范企业与智能车间。企业自主研发的电子卡尺、牵引递布式钢丝帘布裁断机等人工智能产品,远销美国、德国等市场,成为“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亮眼名片。
创新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生态
在花江智慧谷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塔吊林立、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以“政、产、学、研、金、服、用”为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正加速构建。作为灵川县打造“桂林硅谷”的核心载体,该园区总投资约21亿元、占地703亩,紧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成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我们依托高校资源,推动形成多方协同、要素联动的创新体系。”灵川县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一期已入驻桂林飞宇、深圳盯盯拍等50多家企业,二期建设进度过半,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100亿元,带动就业1万人。
为破解企业创新瓶颈,灵川县建立常态化政产学研对接机制,推动30余家企业与北京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落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6项。其中,方兴机械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凿岩机测试平台”,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唐潮集团引入的AI视觉检测系统,其技术来源正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科研成果。
“近三年,学校科研项目数量与经费实现双增长,成果转化技术交易额近亿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成果转化中心负责人表示,校企深度合作打通了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通道,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双向奔赴。
灵川县还通过设立博士工作站,引进博士团队11个、高层次人才70余名,为园区持续注入智力活水。同时,实施“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构建全链条企业成长路径。
如今,灵川四大主导产业如四驾马车齐头并进。今年1—9月,高铁经济产业园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35.5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2.03%。从“单项冠军”到产业集群,从传统制造到数智转型,从单点创新到生态协同,灵川正以扎实的产业升级成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记者 黄海健 通讯员 刘 迪)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