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 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地市资讯

钦州:向海图强风正劲 运河赋能势如虹

2025-09-29 09:22     来源: 钦州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碧水蓝天映新城。记者 张晓冬 摄

开放潮头奋楫行,人民城市展新卷。

今年1—8月,钦州市产业园区工业投资占全市比重超70%,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超90%;新签约项目97个、总投资418.1亿元,其中新签约制造业项目92个、总投资34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6%,工业投资增长33.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6.5%,比上年同期提高10.9个百分点;港口货物吞吐量1.49亿吨,增长9.6%;集装箱完成487万标箱,增长8.1%……一组组跃动的数字,勾勒出钦州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足迹。

今年以来,钦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聚焦自治区“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决策部署,突出发挥区位、港口、交通、开放等向海发展的多重优势,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以国际门户港为支撑,以平陆运河经济带为主轴,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的滨海运河城市。

产业提质:

工业投资领跑全区跑出“钦州速度”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高质量发展的“强支撑”。

今年以来,钦州市持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绿色石化等5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依托“双百双新”“千企技改”等协调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全市工业投资实现高速增长。新增钦南强强碳基新材料等43个工业项目入库,全市在库工业项目344个,1—8月累计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3.4%,增幅位居全区第一。

“十四五”以来,钦州市在建的石化、新能源材料、造纸等投资超百亿元工业项目达10个,已经形成绿色化工、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粮油食品加工、木材及纤维加工等多条主导产业链,产业耦合发展、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加强。

港口腾飞:

向海图强锻造“枢纽引擎”

西部陆海新通道这条纵贯西南、连接陆海的物流大动脉,勾勒出我国西部深化双向开放、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图景。

钦州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建成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以钦州为中心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网络覆盖18个省份73个城市、157个铁路站点,内外贸集装箱航线达73条,货物通达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48个港口。

如今,钦州市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基本实现镇镇通二级以上公路和自然村屯通硬化路。截至去年底,辖区铁路里程45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08公里),铁路密度为419.381公里/万平方公里,铁路复线率73.3%、电气化率94.3%,为港口集疏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1—8月,钦州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49亿吨,同比增长9.6%;集装箱完成487万标箱,同比增长8.1%;其中外贸完成90.4万标箱,同比增长20.5%。截至9月4日,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发送集装箱货物突破100万标箱,达到1001455标箱,同比增长72.5%,首次实现年度发送量突破百万标箱。

今年,北部湾港钦州码头有限公司与中粮油脂(钦州)有限公司举行高效衔接平陆运河江海联运作业区建设暨钦州港域资源整合与一体化运营(第一期)——码头运营管理服务协议签约,标志着钦州港域资源整合与一体化运营实现“零”的突破。

作为平陆运河的核心出海口,钦州港肩负着建设现代化江海联运枢纽的历史使命,将大力推进钦州港域资源整合与一体化运营,全面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级,为平陆运河江海联运发展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运河赋能:

优化布局构建开放大通道

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正在加快建设。这一世纪工程正推动钦州从传统沿海城市向“滨海运河城市”转型,形成以运河为轴线的带状城市空间格局,串联中心城区与沿线城镇,实现城市发展格局的根本性提升,构建起通江达海的开放大通道,为钦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运河穿城而过,为主城区带来约45公里的滨水空间。围绕“一江两岸”发展格局,钦州市积极推进城市更新与功能优化,科学布局商业、居住、教育、文旅等板块,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同时,沿线陆屋、平吉、久隆等乡镇也因运河建设迎来发展契机,从城镇化末梢跃升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其中,陆屋镇凭借其位于主航道的区位优势,有望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

钦州市加快优化城市与产业布局。一方面,依托“运河+海湾”叠加优势,推进主城区“一江两岸”更新、滨海新城建设、百里运河绿道等项目,提升城市功能与风貌;另一方面,加快构建以港口为枢纽的陆海物流体系,推动钦州港向内河延伸,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江海联运作业区等,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

在产业方面,着力发展沿河临港特色产业体系,聚焦运力优势型、延链拓展型、资源牵引型、场景应用型等产业方向,推动产业合理分工与协同发展,打造陆海产业合作枢纽和区域经济增长极。

2022年起,为推进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钦州市制定三年攻坚方案,明确2024年至2026年重点任务,涵盖港航物流、产业集聚、城市建设、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五大场景。同时,开展江铁海多式联运中心规划研究,谋划总投资720.7亿元的80个重点项目,推进11个先导项目落地实施,并积极争取国家与自治区资金支持,累计获批22.6亿元,用于沿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在具体推进中,同步优化跨江通道城区段路网规划,提升桥梁通行能力,设置立交系统,打通多条保通道路,减少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结合运河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保护运河水体生态,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为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打下基础。目前,已完成内河港总体规划、城区段绿化景观与城市更新等专项规划,运河小镇、运河文旅带、马道枢纽示范园、龙门港景区改造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已陆续启动。

民生升温:

擦亮幸福城市“温暖底色”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钦州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1—8月,钦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9.02亿元,增幅连续六个月保持正增长;各县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共完成22.93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84%,同比增长2.62%。钦州市和县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整体呈现稳中有进、较快增长态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5.88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3%。

在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坚持现代化改造与历史文脉保护并重。目前,古龙窑片区、新华路片区正在开展方案优化,老妇幼片区、盐埠巷片区启动概念规划。在改造中,注重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避免“千城一面”,实现既有提升又有传承。在“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上,加大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儿童游乐场所建设力度,优化公交爱心座位,在跨江桥梁中增设无障碍电梯,开设老年病科和儿科绿色通道,推动智慧养老、智慧育儿服务,切实提升民生温度。

9月8日,商务部公布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名单,钦州市入选成为广西首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2022年,钦州市获批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按照“两年试点、三年推广”总体要求以及“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推进试点建设,2024年圆满完成试点建设任务并通过考核验收获评优秀档次,2项典型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试点城市建设经验获全区推广。

今年以来,钦州市积极推进高品质宜居城市建设,通过优化城市景观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全市在白石湖公园、梦园等多处公共绿地打造了11处精致花境微景观。同时,在永福西大街与文峰北路交汇处等多个交通渠化岛实施了4处道路节点绿化提升,更换时令花卉约5.5万袋,进一步丰富了城市色彩,美化街道环境。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绘就大美钦州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钦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推进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今年6月,在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钦州惊艳世界,犀丽湾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跻身14个全球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榜单,并成为唯一入选的海岸线生态修复案例。9月,在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公布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获奖名单,钦州孔雀湾生态修复项目从全球众多参评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海洋十年”生态保护修复大赛奖。

今年以来,钦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达到自治区考核目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今年春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2.3%,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第三季度截至9月22日,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这些生态环境指标生动体现了钦州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

向海图强,使命在肩。展望新时代,钦州市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一步一个脚印把“滨海运河城市”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可知可感、可触可及的美好现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钦州篇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