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 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地市资讯

钦州港片区六年蝶变: 从“试验田”到“增长极”

2025-08-26 09:40     来源: 广西云-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集装箱货船在钦州港码头装卸货物。(钦州港片区管委会供图)

六年前,这里是蓝图上的“试验田”。六年后,这里已是活力奔涌的“增长极”。

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的汽笛响彻山河、中马“两国双园”的合作花开并蒂、22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中多项面向全区、全国推广……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一片承载国家战略的开放热土,正在南海之滨书写下向海图强的时代华章。

改革“试验田”结硕果

借助一项通关监管改革,国产新能源汽车正加速驶向全球市场。

“新政策实行以后,帮我们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增强了我们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助力新能源汽车出海的信心。”重庆长航天一物流有限公司经理邹懿的信心,源于制度创新带来的深刻改变。

新能源汽车海运和铁路运输要求不同,铁路运输时属普通货物、海运时则被列为危险品。这导致新能源汽车抵达钦州后,需要重新按海运标准装运,无法实现“下车即上船”。

邹懿告诉记者,过去海事部门开箱查验时,企业还需派专门的装箱员配合开箱、挪车,动辄耽搁三五天才能上船,其间每个货柜每天要多花至少2000元待港费用。

针对这一痛点,钦州海事局、钦州港片区管委会联合重庆海事局,创新推出新能源汽车铁海联运海事监管一体化改革,成功打通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制度改革创新的试验田,钦州港片区坚持先行先试,创造了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经验”。

今年3月,第六批制度创新成果公布,进口非疫区水洗羽毛羽绒分段监管快速通关新模式、危化品生产企业出口集装箱装危化品“运抵直装”改革……钦州港片区改革“试验田”结出了累累硕果。

“设立六年来,钦州港片区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制度创新局协理局长吴华军介绍,钦州港片区累计形成22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92项获自治区认可在全区复制推广,24项获自治区推荐申报全国复制推广成果,多项为全国首创。

六年来,钦州港片区更有不少制度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认证:“集装箱跨境物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改革”入选商务部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集装箱海铁联运场站一体化改革”入选交通运输部等国家部委典型案例……改革创新成效持续转化为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向海产业谋突破

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也是向海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

走进广西自贸区中马联盟数显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机械臂正在贴、盖屏幕面板,20秒即可完成一台液晶电视的生产和包装,目前生产订单已排至年底。

“钦州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能够满足企业大量货物进出口需求,降低了物流成本,为电视显示屏产品出口海外提供了极大便利。”该公司副总经理谢凯任表示,公司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目前拟计划根据市场订单需求建设新的生产线扩张产能,在未来三年内将现有产能提升150%。

依托临港优势,钦州港片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向海产业集聚发展,一批重大项目在此落地生根。

近年来,园区先后招引金桂三期、华谊三期、恒逸三期等百亿级项目以及宏坤新材料、金泓宝、亮晶晶等一批延链补链优质产业项目。今年片区向海经济重大项目再获突破,宏坤生物航煤、昆大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远景三期、华谊HOPENE项目等12个项目竣工投用。

目前,钦州港片区已形成中国—东盟燕窝跨境产业链、中国—东盟棕榈油加工贸易产业链、中国—东盟榴莲加工贸易产业链、钦州恒逸—文莱高端绿色化纤一体化跨境产业链等多个跨境产业链,跨境产能合作水平持续提升,向海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依托海的优势,释放海的潜力。如今,钦州港片区不少企业已经成为领域内的领头羊——

广西自贸区睿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单晶硅晶圆微型显示屏,填补了广西在硅基微型显示领域的空白,破解国内硅基微显产品依赖进口的难题。

广西新天德能源有限公司吡啶新型催化剂研究项目,拥有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连续生产工艺装置,产品供应占据全球市场的60%,具有无可争议的市场定价权。

远景能源钦州智慧能源产业基地构建起广西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今年8月,“钦州造”智能风机叶片首次叩开全球市场大门。

……

钦州港片区以实打实的产业实力,激发向海经济活力。自设立以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突破6379.9亿元,被认定为首批广西高质量实施RCEP示范项目集聚区(跨境产业合作)。

扩大开放“朋友圈”

向海而生,因港而强。开放的底气,来自港口的硬核实力。

“上半年北部湾港(本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75.85万标箱,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量完成25.1万标箱。”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盛港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助理张铭和介绍,目前北部湾港已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共88条,其中外贸航线54条,内贸航线34条,基本实现国内主要港口和东南亚、东北亚区域主要港口全覆盖。

港口的“硬联通”之外,营商环境的“软优势”同样成为外资企业落户的重要引力。

“园区提供的‘一站式’服务让我们外资企业少走了许多弯路!”泰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峻峰的点赞,道出了钦州港片区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今年上半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实际使用外资完成1.73亿美元,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作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运营商,今年以来,中马投控集团实施外资外商引进倍增计划,成功引入含泰尔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内的7家外资企业、2个外资项目,项目签约投资额达1260万美元。

“目前我们还储备了多支外商投资基金及多位项目投资人,预计在年内进一步达成进资合作。”中马投控集团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杨欣介绍,公司计划将合作范围拓展至东盟其他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重点对接中东主权基金等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开拓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新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朋友圈”。

开放能级的提升,更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2020年8月,从服务中马两国双园产业合作出发,钦州港片区创新实施全国领先的5项跨境人民币金融创新试点,实现三次业务拓展,覆盖范围拓展至广西自贸试验区及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截至2025年7月末,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业务规模达552亿元。

“钦州港片区将进一步做好产业、区位和“两国双园”三篇文章,聚焦全产业链发展、产业双循环便利地枢纽和有效服务企业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工作重点,深化系统集成和差异化改革创新探索,努力在全面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以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吴华军说。

(记者 田希霞)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