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 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地市资讯

北海市铁山港区奏响工业强区交响曲

产业集群协同跃迁 向海经济风生水起

2025-08-25 10:54     来源: 北海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钢铁洪流在产业链中高效奔涌,万吨巨轮穿梭如织,智慧码头昼夜不息,开放浪潮推动贸易版图不断拓展,民生福祉在产业发展的沃土上持续生长……

繁忙的铁山港公用码头。(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供图)

作为广西向海经济的主战场,北海市铁山港区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路径,构建起“5+2”临港产业集群,2024年工业总产值达1776.87亿元,连续三年跻身“中国工业百强区”,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区”第52位。从产业链的协同增效到港口能级的跃升,从开放合作的纵深拓展到民生共享的温暖图景,铁山港区正以“向海图强”的磅礴气势坚韧奋进,在北部湾畔书写了一部从边陲渔村到现代化工业强区的壮丽篇章。

链式协同:千亿集群锻造“向海硬脊梁”

八月骄阳下,北港新材料车间内,炽红钢坯在轧机中延展成卷。数分钟后,这些钢卷便通过短驳卡车抵达一路之隔的卓辉新材料精加工车间——这一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无缝对接”的生动场景,正是铁山港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

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品钢卷。刘臣东 摄

“厂房紧邻北港新材料,原料直供每吨省150元运费;依托深水良港,叠加港区‘前店后厂’的布局,产品能快速切入华东、华南及东盟市场。”卓辉董事长何金宏的话语,道尽了地利之便。产业链协同增效更是立竿见影:2024年8月,卓辉项目投产首年便创下10亿元产值。今年,企业追加3.72亿元扩建20条生产线,2026年产能剑指30万吨、产值冲刺20亿元。

卓辉的“超速”扎根成长,源于链主企业的牵引与营商环境的双重加持。其30万吨原料钢卷全部由北港新材料直供,仅物流协同一项,年成本就降低4500万元。然而,更让企业安心的是铁山港区的高效服务。何金宏感慨:“项目上午提出困难,下午就有书记牵头召开协调会。”这种“护航速度”,成为企业敢投敢扩的定心丸。

除尘系统改造后的北港新材料精炼炉生产现场。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提供

作为广西首批链主型企业,北港新材料年产340万吨不锈钢板卷的强大产能,犹如不锈钢产业“磁极”。但企业并未止步于原料供应,2024年,北港新材料启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同时强化科技链与产业链连接,推动聚合发展。目前,北港新材料已与16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年不锈钢加工量超150万吨;同时,积极打造应用场景,联合上下游“量体裁衣”定制钢种,驱动产业链由“有”向“优”跃升。

如今,产业链协同效应正重塑产业格局,一个以链主为核、共生共荣的金属新材料产业生态在铁山港区强势崛起。目前,铁山港区金属新材料产业以北港新材料为龙头,带动云思维、中诚再生等废钢回收加工以及盛昌隆、中恒利等上下游企业发展,形成了不锈钢冶炼-压延-深加工(开平、分条产线)产业链。产业年产能达不锈钢340万吨、深加工60余万吨,生产规模居行业前列。2024年,金属新材料产业产值859.44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32.6%,挺起向海经济“钢铁脊梁”。

北港新材料与卓辉新材料的链式协同,不仅是不锈钢产业高端化的引擎,更是铁山港区激活向海经济的核心动能。近年来,铁山港区扛牢向海图强主战场使命担当,依托良港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路径,招引200余个重大项目,构建起“5+2”临港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向海产业体系,连续三年跻身“中国工业百强区”。202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跃至1776.87亿元,“5+2”产业占比规上工业总产值95.7%。

港口赋能:能级跃升铸就向海新枢纽

5月6日,铁山港东港区榄根作业区1-2号泊位及南1-3号泊位顺利通过自治区口岸办对外开放验收。一次性5个泊位开放,刷新了北海单次开放泊位数量纪录。此次开放的5个泊位包含2个10万吨级及3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745万吨。它们的正式启用,将显著增强对北海、玉林、贵港等桂东南地区临港产业的服务支撑能力,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关键节点。

北海码头铁山港作业区5号泊位。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提供

新泊位的开放,是铁山港区港口建设能级跃升的最新注脚。走进今日铁山港区,科技赋能的场景俯拾皆是:北斗定位的智能理货系统指挥着煤炭如洪流般卸船,单日突破8万吨;远控自动化岸桥挥舞“钢铁巨臂”,十万吨级船舶作业效率飙升至68358吨/天,同比激增26.37%;智能闸口实现“秒级放行”,无接触检疫将国际船舶纳入“1小时通关圈”。这背后是5G专网、智能安防、双中心机房构筑的“数字神经”,让港口血脉畅通无阻。

智慧港口的“降本密码”,正为临港企业转化成真金白银。6月12日,位于广投临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绿色生态铝项目配套20万吨级高桩码头(以下简称“广投临港码头”)正式投运,标志着广西首座20万吨级高桩码头、北海港首座20万吨级散货码头泊位正式进入生产运营阶段。

“这里是全国离码头最近的氧化铝厂。”广投临港工业公司副总经理朱晓钟介绍,广投临港码头距离后方堆场及氧化铝生产环节仅300余米,拥有先进的装卸设备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可实现“抓料卸船、堆取料输运”的全流程智慧化操作。“零距离”的临港布局,铝土矿“即到即送”,年省中转成本上亿元。

北港新材料公司依托铁山港区密集的海铁联运网络,红土镍矿从菲律宾直抵厂区,每吨运输成本较内陆降低12%。每年400万吨物流洪流经港口吞吐,不仅贡献铁山港15%的货物周转量,更让企业销售半径辐射全球,真正实现了“产业因港口而兴,港口因产业而盛”的良性互动局面。

一组数据见证着铁山港港口的蜕变:泊位数量从2017年的6个跃升至25个,货物通过能力从不足1200万吨增至4570万吨。其中13个十万吨级泊位雄踞海岸,1个26.3万立方米LNG专用泊位保障能源动脉。2024年,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4474.9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852696标箱、增长14.39%。2025年上半年,铁山港区港口吞吐量2172.65万吨,创历史新高;集装箱吞吐量515234标箱,同期累计增长43.88%。

开放纵深:优质营商打造市场经营便利地

铁山港公用码头装卸忙。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提供

2025年6月23日午后,铁山港4号泊位汽笛长鸣,搭载41223吨泰国木片的“雷纳”号货轮靠岸,完成首泊。随着先进卸船机与玖龙纸业皮带输送系统启动,木片实现“船到厂区”无缝衔接。玖龙纸业打通泰国供应链,为北海350万吨产能的造纸基地再添支点,更折射出铁山港区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出海口的开放活力。

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铁山港区坚持“内外开放并重”,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深层改革与高水平开放互促,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依托临港工业基础,铁山港区聚焦高端造纸、光伏材料、绿色化工等主导产业,打造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示范区与面向东盟向海经济示范区,已构建起与RCEP国家的跨境产业链和互补贸易网络。在这里,海外货物汇聚,数以千计集装箱经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销往国内,“北海制造”则从这里扬帆出海。

金风科技风电设备远销土耳其、巴西,蓝水海工单桩登陆日本,不锈钢卷进入越南市场,新能源产品出口增速领先,信义玻璃汽车玻璃畅销东盟,太阳纸业“越南、老挝原料-北海加工-成品返销”闭环日趋成熟……2025年1-5月,铁山港区出口额9.66亿元,同比增长27.6%。

高效通关为开放合作注入动能。2025年以来,铁山港区推行“提前申报”“船边直提”等措施,整体通关效率提升超30%。港口承载能力持续升级,15万吨级船舶常态化作业,海铁联运班列加密至每周12班。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海联运中心投运后,配合5束10条铁路专线,年货运能力将破2000万吨;新增3条至东盟直航航线,实现“港口—铁路”公铁海联运无缝衔接。目前,北海港已联通98个国家218个港口,“东盟资源-北海制造-全球市场”链条日益畅通。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前5个月,铁山港区对东盟贸易额32.17亿元,纸制品、汽车玻璃、复合肥、化工品出口增速分别达26.2%、38.9%、98.7%、100%。

政策红利正转化为发展实效。国家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广西RCEP示范项目集聚区等平台落地,RCEP关税减免持续释放红利:北海顺应新能源成北海首家RCEP推广试点企业,凭RCEP证书使出口关税从5%降至零。

当前,铁山港区正提升开放能级:深化RCEP规则应用,推动智慧口岸全流程无纸化;培育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完善港航设施,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特别是探索与东盟共建“两国双园”,深化绿色化工、高端造纸等跨境集群协作,全力打造中国-东盟产业链合作示范区。

民生共享:产业富民绘就活力幸福城

七月盛夏,旭日初升,广西川化天禾钾肥有限责任公司的成品仓库已一片忙碌。兴港镇下陂头村村民吴玉莲换上工装,麻利地清点硫酸钾肥、填写出库单。“以前外出打工背井离乡,现在家门口上班,月薪4000多元,能照顾老人孩子。”吴玉莲的笑容里,满是临港产业给她生活带来的安定。

临港工业发展的同时,现代农业也焕发活力。水鸭塘村村民庞伟曾是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创业孵化基地学成蔬菜大棚技术后,如今经营13亩反季蔬菜,年收入翻几番,还开起农资店带动邻里增收。“参加技能培训不仅可以学习多一份技术傍身,还能增加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他说。

7月10日,2025年铁山港区叉车司机职业技能培训班开班。周芳如 摄

产业兴则就业稳,就业稳则百姓富。铁山港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工业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帮助群众圆脱贫致富梦、住房安居梦、幸福养老梦,家门口就业梦。

金鲳鱼养殖获得丰收。农忠 摄

民生投入坚实。近年来,全区投资5712万元,推进46条背街小巷提升工程;2024年,全区民生支出117,481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63%。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6.5%。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786人,农村劳动力新增外出务工1029人,获评自治区“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县”。

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7%,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任务完成率100%。南康镇、营盘镇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兴港镇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完成主体建设,铁山港区养老院挂牌运营,设置养老床位58张,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铁山港区(临海)工业区人民医院综合门诊部投入使用,解决工业园区和周边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累计投入教育领域31.86亿元,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更加均衡。

谈及生活巨变,搬迁至“向海社区”的吴德华老人感慨万千:“以前是荒滩薄田,现在住楼房、领养老金,儿孙家门口上班上学,这光景过去想都不敢想!”安居乐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源,稳定之基。一个个鲜活故事,一组组扎实数据,印证着铁山港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初心,绘就出一幅“安居乐业、幸福满港”的民生图景。近年来,铁山港区获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排名稳居全市前列。

(记者 罗远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