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高新区于1988年成立,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包括市区西北部的高新主园区(160.63平方公里)和全面参与开发建设的位于市区东部的东部新城(76.68平方公里)两大区域。高新主园区分为三个片区,其中心圩片区重点推进以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为核心的环明月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部基地、生态产业园、广告产业园,并加快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安宁片区重点建设南宁•中关村科技园,加快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项目进驻;相思湖片区依托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着重发展文化创意及现代服务业产业规模化聚集。东部新城主动融入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高端造纸、化工新材料产业定位,打造制造业发展主阵地和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园区管理建设经营,下设南宁高新产业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南宁相思湖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个国有平台公司,作为主要开发建设主体。
2023年,南宁高新区在169个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全国排名48位、广西首位,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为全国15家之一、广西唯一。
一、产业发展情况
南宁高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重点企业有世纪创新、维合丰光电等新型显示类终端产品制造商,聚集了富宁精密、宏彩、云芯半导体等一批电子信息企业,带动电子信息产业链初具规模。生命健康产业重点企业有皇氏乳业、巨星医疗、田园生化、培力药业、桂之健、民生中检联等,形成了健康食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产业等细分产业链条。智能制造产业重点企业有燎旺车灯、八菱科技、森达美、柯瑞机械等,引进金巨石、玉柴芯蓝、安和热管理等新生力量。
截至2023年底,南宁高新区规上工业企业有213家,三大主导产业133家企业,产值超16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比达73.3%。
二、基础设施情况
南宁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总规路网规划为基础,按照“沟通外网、完善内网、综合配套、提升服务”的要求,不断完善路网体系建设,现有主干路网已基本实现“大循环”
格局,“九横九纵”路网骨架,水、电、气配套设施同步建成。现有4条地铁线及2条城市快速路经过,有4个高速公路出入口,与高铁站、飞机场车程均在半小时以内,园区产城融合程度较高,生活和出行十分便利。
三、发展要素情况
(一)创新创业平台。截止2023年底,南宁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42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家。
(二)企业科技创新。截至2023年底,南宁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预计为564家,占全市的32.7%;广西瞪羚企业保有量21家,占全市40%;科技型中小企业471家,占全市的31%;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占全市的29.2%;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占全市的30.7%。
(三)产业人才。过去三年,南宁高新区聚焦产业发展,引进青年人才39382人;新增经南宁市认定的高层次人才412人;支持培育32个人才项目获批南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邕江计划”,入选项目数占全市总数的45.7%。截至目前,南宁高新区累计引育院士4人,集聚各类“高精尖缺特”人才超过600人,为打造千亿园区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