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出台《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方案》,部署开展“五个家园”建设;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荣获表彰的单位和个人数量居全国第一……记者从自治区民宗委获悉,“十四五”以来,广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深植文化认同根脉,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十四五”期间,广西统筹建设1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形成330余万字书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发掘、展现广西歌圩文化、铜鼓文化、边关文化、海洋文化。全区普通话普及率达85.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6个百分点。不断发展“广西三月三”这一中华文化符号,将“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打造成集文化品牌、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的文化嘉年华。
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为重点的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将AI应用于示范区建设评价系统等民族工作场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35.8亿元,实施5800多个项目,广西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4年高于全国、全区农民平均水平。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8个边境县(市、区)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百色市、凭祥市入选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城市。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建共享守望相助和谐家园。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岩”学“画”意——花山岩画边疆民族人文研学营活动等10个项目入选“三项计划”全国试点。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工作中,以各民族“插花”方式安置16万多户、70多万名各族群众。
践行新发展理念,共建共享宜居康寿美丽家园。广西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区生态质量指数保持全国前列,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两年获得国家优秀等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6个。扎实推进文化旅游强区建设,目前全区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0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0家、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7个。实施全区“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推进建设2726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筑牢安全屏障,共建共享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梳理评估现行有效的涉民族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148件,推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后写入34件地方性法规和自治县自治条例。加强涉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2024年群众安全感达98.32%,继续保持历史高位。
(记者 黎莹莹 覃文武)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