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师生运用AI技术为民族趣味运动会设计会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名壮族群众正在咨询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事宜;在高新技术企业,“石榴籽之家”搭建员工交流的小天地……9月4日,全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现场推进会在南宁召开,与会人员走进南宁市的学校、社区、农村和企业等示范点,参观、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
校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设计了一枚圆形徽章,背景图案是壮锦,上面挂着两个绣球……”在南宁市体强路小学,六年级的黄韦鑫同学兴奋地向大家展示他用豆包AI智能软件设计的民族趣味运动会徽章。
南宁市体强路小学少数民族师生占比达47%。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学校工作全过程,转化为融入课堂实践与课间活动的生动体验,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民族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除了学校开设的民族特色课,“龙球”大课间操也很受欢迎。“每天下午4时,是我们‘龙球’训练队的专属时间。”训练队教练马议宇介绍,为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校制定了分层训练方案:低年级学生通过观看舞龙纪录片,熟悉简单的摆尾动作;高年级学生则专注于单侧绕龙、游龙穿梭等高难度动作训练。
社区多彩活动织就同心圆
南宁市邕宁区龙象社区是邕宁区首个大规模征地拆迁安置社区。辖区居住有壮、汉、瑶、苗等多民族同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
“平时我们一起唱山歌、跳民族舞。过节时,还自发举办美食节,坐在一起吃生榨米粉和彩色糯米饭。”在南宁龙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来咨询养老保险业务的壮族居民孙梅英一说起社区活动,脸上便洋溢着笑容。
龙象社区聚焦辖区征拆人口占比大、流动人口多、民族构成多元的特点,创新打造了“我家在龙象,互嵌促同心”社区民族工作品牌,构建起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互嵌的新型社区生态。
近年来,该社区先后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120多场,居民协商议事、矛盾纠纷调解等涉及各民族居民的服务活动226次,帮扶困难居民1457人次,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民族大团结良好氛围。
“石榴籽”凝聚发展向心力
9月的阳光下,南宁市那马镇坛板坡的一处蔬菜生产基地大棚里,高辣度的工业辣椒长势喜人。
坛板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村里引进7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500多亩现代化设施大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万元,各族群众年人均纯收入10年间从3800元增长至23160元。
广西华芯振邦半导体有限公司有一间“石榴籽之家”,设有茶水区、书籍阅读区等,供员工工作之余休闲、交流。该公司副总经理熊薇介绍,公司通过开展中华文化分享、民族团结主题活动等,促进各族员工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在企业落地生根。
该公司还积极融入和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南宁打造面向东盟的半导体产业链集群,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自2023年4月投产以来,企业已累计实现产值10亿元,以实际行动助力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建设。
(记者 佘鸿雁 实习生 彭晓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