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 主办

住在一起的邻里,心在一起的家人

2025-08-28 10:06     来源: 广西云-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南宁市银龄教师送教进社区活动龙象社区专场。(龙象社区供图)

走进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龙象社区,暑期课堂书声琅琅,“承芳赛巧”手工坊里巧手翻飞,清平路夜市南北美食香气交融……一幅各族群众共居共乐的生动画卷跃然眼前。

龙象社区是邕宁区首个大规模征地拆迁安置社区,成立于2020年,辖区流动人口约5.5万人,常住人口约1.8万人,其中搬迁群众达6300多人,聚居着壮、汉、瑶、苗、仫佬、毛南等多个民族群众。

作为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近年来,龙象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我家在龙象,互嵌促同心”民族工作品牌,构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型社区生态,让住在一起的邻里,成为心在一起的家人。

互嵌共居 共建美好家园

“以前在村里开门都是熟人,刚搬迁时担心小区住的都是外村人,很难融入。”龙象社区安置居民梁燕的顾虑,曾是许多搬迁群众的共同心声。

“安置群众多,流动人口大是我们社区的特点。”龙象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袁笑寒说。为推动各族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生活,社区积极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社区生活居住模式,推动下辖的8个小区形成民族互嵌式居住环境,实现各民族互嵌融居,打破社区封闭性,形成嵌入式社区格局。

在社区“红石榴家园”,便民服务大厅、老年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活动场地一应俱全。

暑期课堂上,9岁的陈佳媛用英文自我介绍:“Hello everyone,my name is Chen Jiayuan,and I'm 9 years old.”她笑着说,“在这里不仅可以训练口语,还能交到新朋友,小主持人课、书法课也特别有意思!”

龙象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颜桂凤介绍,社区将互嵌式社区建设与“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深度融合,建成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红石榴家园”综合服务空间,完善社区环境和服务设施配套、活动场地建设,为各族群众打造共同的生活空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思想意识的真正融入,是各族群众开启新生活的前提。”颜桂凤说,社区协调组织辖区6家单位联建共建,推行支部联学、活动联办、治理联抓、发展联议、服务联做“五联”工作机制,健全“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安置小区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网络,凝聚100多名党员力量参与社区建设,让6300多名搬迁群众从“物理安置”转向“心理融入”。

自社区成立以来,依托“五联”工作机制与“15分钟生活圈”建设,社区深化“民呼我应快办”机制,累计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75个;开展理论宣讲、义诊等活动758场次,覆盖1.7万余人次,持续增强群众“五个认同”,促进各族群众从“担心”到“舒心”,从“共居”到“同心”。

互嵌共融 共享多彩文化

8月25日,龙象社区“承芳赛巧”手工坊内,手工老师黎香兰俯身案前,指尖捻针引线,细心缝制壮锦铜鼓。身旁的展架上,壮锦背包、花婆头像挂件、十二生肖布艺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我们手工坊开课两年多,带过100多名学员。”黎香兰说,各族姐妹聚在一起,边做手工边聊天,手艺越练越精,感情也越处越深。

据介绍,龙象社区发掘各族群众中擅长刺绣编织等传统手艺人,对蒲庙花婆节、点米成画、赛巧节等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培育“承芳社”特色品牌。通过“非遗保护-创意转化-市场反哺”模式,手工坊开发文创产品5000多件,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传承中凝聚共识。

文化互嵌是社区的精神纽带,也是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三月三”歌圩上,各族群众对唱山歌;端午节活动中,社区居民一起包粽子、射五毒;中秋节,大家围坐分享月饼、畅谈生活……社区组建友缘舞蹈队、玉石文艺队等4支特色文艺队伍,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120多场,惠及群众超10000人次。

今年67岁的朝鲜族居民王芬,从黑龙江牡丹江市来到龙象社区定居后,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社区的文化活动,我几乎一次不落。”王芬告诉记者,她是社区文艺活动的常客,发挥能歌善舞的特长,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与各族邻居结下深厚情谊。

“在社区文化活动的浸润下,各族居民不分你我、亲如一家。”王芬说,文化活动让群众感受到了民俗文化魅力,让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增进了情感。

颜桂凤介绍,社区依托“石榴花开”邻里之家、同心讲堂等阵地,实施“民族团结+传统节日”润心工程、“民族团结+非遗工坊”传承工程,促进各族群众人心相聚、精神相依,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互嵌共事 共创幸福事业

“拆迁后没了田地,心里慌得很,是社区帮我找到了工作。”51岁的安置居民张慧玲,如今是大唐世家小区物业保洁员。“每天工作8小时,月收入2000多元,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在龙象社区,像张慧玲这样通过社区帮扶实现就业的安置群众还有162名。

“社区以‘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为目标,打造红石榴就业服务站,针对失业人群、残疾人群及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建设‘蚕豆小站’提供精准服务。”颜桂凤说。

同时,社区结合零工市场、就业帮扶车间、在邕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N”订单式培训50多期,带动就业500余人次。线上打造“亿社区”小程序,发布企业招聘信息902条;线下开设“便民招工栏”“邻家招聘”“临工部落”,开通就业红娘热线、社区“职通车”,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有工可做,有业可创”。目前,社区累计为各族群众提供岗位数24786个,推动各族居民互嵌式就业、共事。

龙象社区既聚焦安置群众发展,也注重帮助外来群众融入。

夜幕下,清平路便民夜市灯火通明,南腔北调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新疆烤肉、北海生蚝、陕西肉夹馍等各地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新疆草原烧烤店铺老板杰力力·麦提喀斯木的烧烤店生意红火。他通过两年时间的经营,月均营业额已达6万元左右,经营场所从开始的流动摊位,到现在拥有了自己的店面。

“社区帮协调场地,让我带着同乡一起创业。在这里,我感觉就像在家乡一样温暖。”杰力力·麦提喀斯木感激道。

“社区实施‘民族团结提振夜市经济’项目,鼓励各族群众经营具有民族风情的餐饮店、奶产品店等。”颜桂凤介绍,目前社区清平路便民夜市经济摆卖点已引进商户180多家,为300多名群众解决就业问题。

(记者 何明华 实习生 吴志浩)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